1、衡山彩绘窑

衡山窑系湖南境内继唐代长沙窑之后兴起的彩瓷窑口,时代宋、元;位于,从湘江村的渡口边向北,直到永平村的成家滩。

1982年、1983年和2000年,清理了两座龙窑、一座圆窑和一座葫芦形窑以及窑址堆积物。

2、衡阳青瓷窑

衡州窑,生产自唐中期始,以烧造青瓷为主,其中,高足杯、高足盘、燕尾茶壶、彩下粉彩瓷在唐、宋、元瓷器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貌;粉上多彩高温瓷器为宋代衡山窑首创,也是我国宋元陶瓷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衡州窑到五代时极为兴盛,南宋后逐渐衰落。衡州窑是湘江流域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烧造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代瓷窑,是研究湖南湘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状况的实物资料,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怀化青花窑

怀化青花窑:位于湖南省怀化县方中乡龙井村梨子坡。瓷器烧制于明、清时期,器物有碗、盘、盏、单柄罐、敞口罐、灯盏、高足盘。

胎色洁白或白中泛灰。釉色白中带灰或黄。青花呈黑、铁鏽色及淡蓝色。纹饰有飞碟、花卉、蝙蝠、凤、卷草、团花纹。纹饰布局有二方连续及散点式图案。

4、醴陵釉下五彩瓷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瓷器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

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瓷质极为细腻,图案画工精美,五彩缤纷,在釉层的覆盖下显得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5、湘西土陶

湘西土陶,在龙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很厚有民族文化。

从我县境内历来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土著先民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

6、益阳羊舞岭白瓷窑

益阳窑位于湖南资水流域下游的丘陵地区,是宋元至明、清时期南方烧造瓷器颇具规模的一处民间窑场,烧制的产品主要分为青白瓷、青瓷、黑釉瓷、褐釉瓷和青花瓷。

制瓷工艺主要受景德镇影响,著名古陶瓷学家冯先铭所著《中国陶瓷》把益阳窑划分在景德镇窑青白瓷系范畴。益阳古窑址分布在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与石笋乡交界的早禾、杨泗、牌楼、高岭和水井坳等几个村,因为主窑场过去所在的地名叫羊舞岭,故文物学名称为“羊舞岭窑”。

7、岳州青瓷窑

岳州青瓷是古老的传统制瓷工艺。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

因历代隶属岳州而得名·特别是青竹寺东汉窑址和城关镇晋唐窑址文化遗存面积占据了县城湘江东岸约5公里的河沿、山岗,窑场密布,延续时间1500多年。

8、长沙铜官窑

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自1956年被发现以来,出土文物已过万件。被考古学家称为千年前的世界工厂。

9、长沙窑釉下多彩窑

长沙窑也称“铜官窑”、“瓦渣坪窑”,为唐代重要瓷窑之一,地处今湖南省长沙北郊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

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至五代以后渐衰,现仅存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釉下彩瓷器,证明了这里是釉下彩装饰工艺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传统手工艺人

基地成果